碳排放目标的前世今生

现今碳排放目标是什么?

全球每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致为51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尽管这个总量时升时降,但总的趋势依旧呈现上升态势,这就是我们人类今天共同面对的现实。

温室气体带来什么?就是全球变暖。只要人类还在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全球温度就会一直上升。这就是为什么仅仅设定一个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目标无济于事,唯一合理的目标就是零排放。

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致使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约五个百分点,但这恰恰说明仅靠少坐飞机少开汽车是无法实现零排放目标的,当然重点排放单位减少能源消耗是应当的,但更为重要的是,使用更多基于能源的产品和服务是没有错的,只是要以不产生碳排放为条件。所以,解决气候问题的关建就成了让清洁能源变得和石化燃料一样便宜可用。

为什么要设定零排放目标?

因为温室气体捕获热量,所以温室气体越多,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上升。而且很多人并不知道,一旦进入大气,温室气体就会长期存留,比如今天排放的二氧化碳,一万年以后仍会有大约20%存留于大气之中。全球变暖会产生多少弊端,科学家们还在持续观测研究,但是,仅以现实发生的自然现象来看,全球变暖让风暴变得越来越猛烈,山火频发,旱涝灾害极端化,海平面上升,极地冰融化,以及对于植物庄稼的影响甚至导致粮食危机等。所以,即便我们某天实现了零排放目标,地球仍会在较长时期处于暖化状态。

在十八世纪中期的前工业化时代,地球上的碳循环大体平衡,也就是植物等所能吸收二氧化碳的总量和当时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总量相当。但之后,人类开始使用石化燃料(如石油、煤、天然气),这种排放大于吸收的状态持续至今且愈演愈烈。

零排放目标更为准确的表达应当是“近净零排放”。为了实现零排放而完全放弃石化燃料显然不现实,相反现实的未来可能是,人类依旧会排放一定量的碳,但已有办法消除他们,这个消除的行为被称之为“净负排放”,意味着人们能从大气中消除的温室气体大于我们排放的,这便可以真正实现零排放目标。

尽快实现碳排放能有多快?

全球人口增加,城市化步伐不停,这些无疑对于碳减排都是骨感的现实。一边需要尽快零排放,一边需要更多能源维系人类社会发展,这就涉及到能源转型的问题。但不幸的是,以史为鉴,人类从一种能源依赖转为另一种的历史告诉我们这个减排的尽快可能是个漫长的旅程。

我们以石油能源为例,石油的商业化生产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半个世纪以后,石油在世界能源供应中的比例仅占约十分之一,之后十年这个比例才提高到四分之一。再看天然气,1900年世界能源供应中天然气占比为一个百分点,七十年后才达到两成。除了观察能源原料,也值得观察使用能源的载具,比如交通工具。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发明的内燃机,花了多久才让城市中一半家庭拥有汽车的呢?美国花了三四十年,而欧洲用了七八十年。由此可见,能源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能源转型为何如此漫长?

能源业没有也不会有摩尔定律。计算机芯片的摩尔定律是因为人类找到了可以把更多晶体管安装在单一芯片上的工艺,这样使得今天的计算机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大致是1970年制造芯片上晶体管数量的100万倍,性能也就提升了100万倍。但目前我们无法通过技术革新让汽车的耗油量下降到此前的百万分之一。以福特汽车为例,1908年下线的第一台T型车,每加仑汽油行驶里程数约为21英里,而今天市面上的顶级混合动力汽车,每加仑汽油行驶里程数约为58英里。在100多年的时间里,燃油提升能力不到三倍。再看太阳能电池板的光电转换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引入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率约为15%,发展到今天也约为25%。显然,能源行业与摩尔定律相去甚远,不仅是技术原因,还有规模问题。

不同于芯片业,能源行业的规模可谓巨大,市场规模高达五万亿美元/年。而如此庞大的行业必然养成业内惰性。设想一下,如果你投入十亿美元建造一座燃煤发电厂,那么接下来你要再建一座的话,成本也丝毫不会少。你期望煤电厂至少能运营三十年,如果建成后五年出现新的发电技术革新,你也不会打算就此关掉煤电厂而重新投建新技术建厂。

此外,社会对于能源行业的风险敏感度极高,就像你按下开关灯就要亮起来这么理所应当,而且人们担心能源的灾难风险,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美国也就只建设了两座核电厂,而一年中死于燃煤污染的人数要大于核事故死亡人数的总和。

最后要关注法律法规对此已经严重过时的问题。以美国为例,《清洁空气法》最初在1970年通过意在减少空气污染对民众健康的危害,但这部著名的与空气质量相关的法律尽然没有提及温室气体,这也窥见当今很多环境立法在起草之初便未考虑气候变化问题的现实。

更根本的问题是,如今的能源政策对未来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人们在气候问题上的共识也没有你的想象那么多,国际合作更是难上加难。由此可见,《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开端,因为它至少证明了人类共同实现零排放目标的可能性。

我们将持续分享有关气候经济与能源技术的前沿信息,告诉你哪些技术将真正能帮助践行实现零排放目标。

***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仅为学习交流目的发表作者个人观点,不应被视为广告、法律意见,阅读和传播本文内容不构成建立律师与委托人关系。作者不对本文内容做日常性维护、更新,本文内容可能未反映最新的法律、政策环境变化。读者在就自身案件获得执业律师专业意见之前,勿以任何目的依赖本文信息, 作者亦不承担因有关本文内容任何形式的使用而产生的一切责任、损失和损害。如需进一步咨询请联系我们。】


Contact Partner


        孙 仁杰    合伙人

专业领域:公司合规与并购、民事信托、环保与科技合规、房地产与建工

E:sunrenjie@hunslaw.com

沪ICP备2021014738号-1 沪ICP备2021014738号-1